动态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历史

  • 本文作者:佚名
  • 本文来源:本站原创
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早期研究成果之上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包括美籍华人张民觉在内的科学家对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许多研究,为后来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民觉1950年就成功地移植了兔受精卵,首次提出卵龄与子宫内膜发育同步化理论。1951年,张民觉发现了兔子精子的获能现象,即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至少需要经过6小时的生理变化才能获得受精能力,与卵子结合。同时,澳大利亚的奥斯汀也在兔子和大鼠的试验中发现相同的现象,生理学界把他们的成果称为“张—奥斯汀原理”。1959年,张民觉成功培育出上只体外受精的“试管兔子”。

自个试管婴儿诞生至今,全球已有大约400万人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出生。从诸多争议到终被人们接受,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衍生出三种成熟的技术手段。

种试管婴儿技术被称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英文简称IVF-ET),以爱德华兹及斯特普托之研究为代表。我们俗称的“试管婴儿”,通常是指IVF-ET。该技术是将卵子和精子先分别在玻璃器皿中培育,然后让卵子受精,待受精卵分裂成有4—8个细胞的早期胚胎,再移植入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分娩。在临床上,这一技术应用多,主要适合于输卵管堵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的不孕症患者。

第二种试管婴儿技术被称为“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英文简称ICSI)。由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巴勒莫(Palermo)医师及北京家恩德运医院创世人刘家恩博士等人于1992年首次在人体成功应用,使试管婴儿技术的成功率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一种而细巧的技术,需要在显微镜下操作:卵子被一个特殊的固定器固定着,然后用纤细的针管吸取一个精子,并穿透卵细胞外面的透明带和卵细胞膜;待穿刺针头进入细胞质,即将精子注入到卵子的细胞质内,使之发育成有4—8个细胞的早期胚胎;再将胚胎移植到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分娩。这一技术主要用于严重少精、弱精、畸精、无精、死精患者,或多次种技术失败者。它与种技术的区别主要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方式。种技术采用将精子与卵子在体外共同培养,靠精子和卵子的自由结合来实现受精过程。第二种技术由于男方精子质量不好,所以从有限的精子中选取质量好的精子,然后借助显微操作系统,直接将单个精子注射入卵母细胞质内使其受精,是严重男性因素不育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专业试管婴儿医院,十年口碑品牌,家恩值得信赖!《《《《


第三种试管婴儿技术被称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英文简称PGD)。于1989年成功实施(先于第二种技术),侧重于胚胎着床前的遗传诊断。该技术与前两种技术相似,也是通过体外受精获得胚胎。但不同的是,当受精卵发育到4—8个细胞的小胚胎时,人工取出胚胎的1—2个细胞,应用分子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测定DNA片段或特定染色体,确认该胚胎是否有遗传疾病,将诊断无遗传病的胚胎移植入子宫,从而保证妊娠胚胎的正常,防止遗传病患儿的出生。第三种技术主要是适用于单基因相关遗传病、染色体病及可能生育以上患儿的高风险人群。目前的技术可解决:X性连锁性疾病,如血友病、色盲、肌营养不良;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如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罗伯逊易位(习惯性流产);单基因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第三种技术的技术难度很大,主要难点在于需要设计并制造特殊的基因探针来鉴别胚胎细胞中携带的异常基因。第三种技术不仅能帮助不育夫妇获得自己的孩子,而且可以利用它来有选择地挑选后代,包括后代的性别、种族、肤色甚至智商,也就是说,理论上存在选择“超人”的可能。当然,也存在更大的伦理争议。

还有一种试管婴儿技术叫“核移植技术”(nuclear transplantation,英文简称NT),就是将一个细胞的细胞核转移到另一个去核的卵母细胞中。该技术主要适合于年龄大的患者。一般是将年轻患者卵子取出,去除细胞核,再将高龄患者卵子的细胞核移植到年轻患者去除了细胞核的卵子内,再培养发育成胚胎。这一试管婴儿技术目前学术界存有争议,因为有了“第三者”介入:假如有一位女性A,由于年龄、身体或其他原因不能得到质量好的卵细胞,而她非常渴望有自己的孩子,那么可以将她的卵细胞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一位年轻、健康女性B的卵细胞内,重新组成一个正常的卵细胞。由于决定遗传特征的核心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所以这个卵细胞主要表达A的遗传特征。然后再把这个新造的卵细胞和A的丈夫的精子在试管中结合成受精卵,重新植入A的子宫内。由于这一技术上出现了核移植,所以涉及更深层次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有限公司
京ICP备14000842号-1 京医广审字:(京)医广【2023】第07-31-2045号
网站申明:1.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2.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3.商标及图片权 属本医院所有。